国际商报记者 李可
今年以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履愈加坚定。商务部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1—5月,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616亿美元,同比增长2.3%。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619.4亿美元,同比增长5.4%;新签合同额986.8亿美元,同比增长13%。
在受访业内人士看来,中国企业“走出去”能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将自身融入全球经济趋势。未来应进一步加大对企业“走出去”综合性政策的支持力度,支持和鼓励专业服务机构开展全球化布局,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服务支撑。
对外投资合作步履稳健
“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中国企业‘走出去’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周汉民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企业“走出去”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
周汉民指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对世界而言,中国企业“走出去”有利于推动经贸等各领域互联互通,支持全球经济增长;对国家而言,企业“走出去”能推动行业发展进步,提高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对企业而言,“走出去”能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将自身融入全球经济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1—5月,中国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55.2亿美元,同比增长20.8%。中国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505.9亿美元,同比增长3.9%;新签合同额849.3亿美元,同比增长20.7%。
记者从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了解到,近期,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承包工程市场频频传来中标的好消息:中交四航局中标沙特利雅得德拉伊耶门二期多功能场馆及办公楼房建项目,该项目是沙特“2030愿景”发展旅游产业的关键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德拉伊耶古城的文娱核心和旅游地标;中国路桥中标塞内加尔水稻环线道路铺面建设工程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改善农业产区交通条件,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助力当地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中国通号通信信息集团收获蒙古国原油管道项目无线系统合同,在海外能源领域实现新突破……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魏浩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未来要继续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促进中国和共建伙伴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协作,在市场、资本、技术等领域促成高水平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
聚焦高附加值领域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仍面临多重挑战,这不仅需要企业对投资合作过程有全局把握,还要制定灵活且全面的应对策略,加强内部合规管理,以确保长期稳定发展。
在周汉民看来,中国企业“走出去”并非一帆风顺,面临国际市场和自身发展的双重挑战。从国际市场来看,全球保护主义加剧,世界经济依然充满不确定性,企业开拓海外市场难度加大;从企业自身来看,其面临数字化转型、绿色发展等诸多挑战,存在创新能力待提升、国际竞争力不足等问题,需要从政策保障、法律保障、技术保障等多个层面加以支持。
对此,周汉民建议,未来应进一步加大综合性政策的支持力度。如健全企业“走出去”的管理服务体系,搭建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包括各行业主管部门、投资促进机构在内的相关制度政策以及来自驻外使领馆、商协会等的信息资源,帮助企业更好了解东道国营商环境,防范海外投资风险。同时,支持和鼓励专业服务机构开展全球化布局,拓展跨境服务功能,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服务支撑。
在提升企业“走出去”的竞争力方面,周汉民建议,要引导企业顺应时势、守正创新,练就迎击风浪的本领和能力。他举例称,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是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体系,国际上的要求也日益严格。对此,政府要鼓励行业协会牵头,制定本行业的ESG披露标准,构建既具有国际认可度又具备中国特色的ESG实践框架。
“过去依赖低成本优势的模式已难以为继,企业应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高端制造、绿色能源等战略性行业,企业‘走出去’需加强与全球产业链的深度融合,避免低端重复竞争。”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需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聚焦高附加值领域。他建议,中小企业可通过“抱团出海”的模式,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形成集群效应,以降低单个企业的运营风险。
嘉喜网-嘉喜网官网-免息配资平台-股票配资论坛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