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见2025#
“基金赚不赚钱,看的是策略,不是运气。”
2025年公募基金规模突破34万亿,但“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怪圈依然普遍。有人定投8年仅赚4.18%,有人却用同样策略在半年内盈利38%。差距从何而来? 本文结合真实案例与市场数据,拆解基金赚钱的三大核心逻辑。
一、定投不是“无脑操作”,抄底时机决定收益高低
“定投8年仅赚4.18%”——某投资者的失败经历引发热议,但同一平台另一案例显示,2022年8月开始定投中证银行指数基金,11月底停止,盈利38.37%。同样的策略,为何结果天差地别?
关键在于“抄底时机”与“资金储备”:
赛道选择>时机:中证医疗指数PE跌至30倍以下再入场,而非盲目“抄底半山腰”。持久战准备:案例中成功定投者均预留至少6个月资金,避免“弹尽粮绝”被迫割肉。群体作战:与同好互相鼓励,避免情绪化操作。
数据支撑:天相投顾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宽基指数ETF规模增长超千亿,大资金已用行动投票——低位布局才是王道。
二、资产配置决定生死,90%的人输在“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
“2022年跟风买新能源基金,结果腰斩;2023年追AI,又套在山顶”——某投资者自述血泪史。单一行业暴涨暴跌,如何对冲风险?
分散投资三原则:
类型分散:股票型(60%)+债券型(30%)+货币型(10%),平衡风险收益。行业分散:避免押注单一赛道,如同时配置消费、科技、医药基金。风格分散:价值型(如易方达蓝筹精选)与成长型(如永赢先进制造)搭配。
案例佐证:南京“奶爸”张先生通过周定投混合基金,3年积累教育金超20万元,年化收益12%,远超单一基金表现。
三、长期持有≠当“鸵鸟”,这三个信号必须止盈
“持有10年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94%”——历史数据看似诱人,但多数人败给“过山车”行情。如何避免“纸上富贵”?
止盈三法则:
目标收益率:设定20%-30%收益后分批赎回,落袋为安。市场情绪:当街头大妈开始讨论基金时,警惕顶部形成。估值指标:沪深300指数PE超过15倍时,逐步减仓。
反面教材:2020年白酒基金热潮中,追高者平均亏损15%,而长期持有者2021年仍保有正收益。
结语:基金赚钱的本质是“反人性”操作
基金不是赌场,而是“用时间换空间”的游戏。定投抄底需要逆向思维,资产配置考验格局,长期持有对抗贪婪与恐惧。正如某基金经理所言:“90%的收益来自10%的时间,但你必须熬过剩下的90%。”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数据与案例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嘉喜网-嘉喜网官网-免息配资平台-股票配资论坛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